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3年6月1日,星期日(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业务研究    
会议报道也能出彩
胡蓉2003-6-1

  一、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会议报道要“三贴近”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这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是改进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在写会议报道时,记者往往陷入格式化的套路,充斥着“某某领导说”,“领导指出、强调”等字眼。这种说教性的宣传和生硬的语言,群众很难接受。
    因此,我们在报道时,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报道中,不能机械地、教条地照搬照抄文件、领导讲话和指示,要从群众的视角出发,选取会议注重解决的问题和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切入,以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引导,这样就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同时,要讲求报道艺术和拓宽报道面,综合运用消息、言论、特写、述评等多种形式,增强会议报道的现场感、动态性和生动性。
    对此,记者要放下长期以来端着的“架子”,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
    二、跳出“会议”写新闻,使会议报道新颖生动
    要使会议报道生动、贴近受众,记者要善于跳出会议,抓住特点,选择重点,突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进行报道。这样才能使会议新闻具体、生动,更有新闻价值。
    2000年11月,浙江省政府召开每年例行的科技表彰会。在参加会议时,笔者就在考虑,单写会议本身,似乎是老套路,因为这样的会议年年都开。那么,以什么内容作为报道主题呢?认真参加会议后,笔者和同去采访的另一位记者抓住了这次会议的亮点——民营企业首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篇报道播出后普遍受到好评,并在当年的浙江省新闻奖评选中获了奖。这一报道之所以能获得好评,关键在于会议报道力求报道那些富有时代精神,有社会意义、读者关心的新闻事件以及群众应知、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信息。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尝试新思路、新形式、新角度、新手法,力求内容新、文章短、时效快、文字活、形式美。
    三、沉入“会海”抓“活鱼”,把会议报道做深做透
    会议是新闻资源的一座富矿,关键看记者如何去挖掘。
    抓住了好的题材,还要把它做深做透。作为广播记者,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发挥广播特色,把会议报道做深做透的形式和手段。如专题报道——节目的“套餐”形式,就是很好的尝试。
    去年省政府纠风办召开一次新闻通报会,对当前公路交通中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三乱”现象作了通报,并要求省市有关部门联动,立即进行治理整顿。这是一个很有新闻价值的报道题材,若按惯例发条几百字的会议消息,根本不能把群众关注的相关问题说深说透,听众会很不过瘾。广播新闻要求短小精悍,不能长篇大论,但如果把好些内容弃之不用,就浪费了大量有效的新闻资源。
    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借会议之题,延伸报道触角,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记者的眼光就要从会议圈子里跳出来,通过会议提供的新闻线索去挖掘会议新闻背后的新闻。
    笔者为此采访了交通、运输、物价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及当事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随后在《浙广早新闻》的“特别关注”栏目中,通过运用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和丰富的音响,对当前的“三乱”现象和即将采取的整治行动作了详实的报道。为了进一步倾听民意,让更多的听众知晓政府的政策措施,帮助政府出谋划策,在中午时段开设的《特别沟通》节目(现改版为《阳光行动》)里,我们又邀请省政府纠风办和省物价局的负责人走进直播室,专门就此话题展开访谈,并开通热线,让嘉宾与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短短20分钟的节目里,热线电话不断,听众的来电有投诉的,也有咨询政策的,更多的是对治“三乱”的支持和期望,访谈取得了很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广电集团广播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