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3年6月1日,星期日(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媒体新招    
架起政府与读者间的“桥梁”
————钱江晚报《民情·桥梁》栏目的实践与思考
张伟刚 刘雪松2003-6-1

  新世纪初,钱江晚报提出了打造“21世纪城市主流媒体”的口号,如何抓新闻、创办品牌栏目已成为晚报每个采编人员的执着追求。作为采集新闻最前沿的都市新闻部一直在思量用哪种全新的手段和形式,来与“主流”接轨。去年8月,一个连接读者与政府部门的栏目——“桥梁”应运而生,作为栏目的参与和策划者,我们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心得加以整理,与同行交流。

    “桥梁”是新闻创新的产物

    1、“桥梁”革新了传统的新闻操作理念。
    “桥梁”专栏是对传统晚报开办的“读者热线”的提升。晚报、都市类报纸开辟“读者热线”已非常普遍,在和读者的沟通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把热线信息直接搬上版面,无疑显得信息比较琐碎,“桥梁”的推出大大改进了这些不足。
    去年9月,记者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即将实施,那么,杭州的水价会不会调整?针对这一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请来了自来水公司的领导,推出了一期聊水的话题,解答了众多读者心中的疑惑。
    2.“桥梁”搭建的不仅是一个“服务平台”,也是一个“信息平台”。
    “桥梁”不是一个新设的政府办事机构,而是一张报纸的栏目品牌。“桥梁”首先是在做新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是用话题的形式来整合新闻资源。“桥梁”的策划含量很高,编辑含量也很高。从版面设置来看,主要有:主持人的话、言论、问答、背景、新闻链接等等;从版面的形式来看,“桥梁”其实是一个话题类的栏目。
    因此,“桥梁”的意义不仅仅是通过嘉宾和读者的对话直接提供服务,还通过版面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信息,延伸服务。这种形式受到了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的肯定。
    3.“桥梁”栏目善于运用新闻资源,有效地实现和其他版面的互动。
    有一期关于酒吧安全的话题,新闻由头是由酒吧的一桩命案引起的,我们先在“民情·体验”这一专栏上推出了记者的一篇体验式新闻调查。然后“桥梁”专栏再推出“安全,杭城酒吧繁荣的通行证”话题。这种具有创新意识、有效实现版面互动的操作手段,有助于带动其他版面的社会影响力,提高整体的竞争实力。

    二、“桥梁”是新闻竞争的产物

    主流媒体需要有品牌栏目的支撑。
    钱江晚报创办初期就提出了“心向读者,情系万家”的口号,这一定位一直伴随着晚报的成长与发展。面对新一轮的竞争环境,钱江晚报又提出了“主流媒体,一流实力”的口号,明确办报的目标,成为一张区域性的主流报纸。主流媒体要有几个构成要件,其中品牌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品牌的认同,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栏目来支撑,而“桥梁”的推出,在这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杭州市劳动局推出的“再就业”话题,园文局推出的“西湖西进”话题,公安局推出的“平安杭州”话题,都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扩大了晚报的影响,促进了读者对晚报的品牌认同。从去年8月钱江晚报推出《民情·桥梁》专栏至今,已开办各类话题近50期,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栏目对区域读者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正逐渐成为晚报的一个新的“拳头产品”。
    品牌栏目具有很强的繁衍功能。
    若要细分的话,“桥梁”是“民情”专栏的一个子栏目。早在1999年,钱江晚报就推出了“民情日记”专栏,在每个居民区内,都设立了“民情日记”新闻热线电话,这不仅为晚报提供了很多的新闻资源,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晚报的一个品牌栏目。去年晚报对“民情日记”作了调整,以民情为核心,延伸其他栏目。到现在为止,除“民情·桥梁”外,还衍生了“民情热线”、“民情吹风”、“民情备忘”、“民情体验”等等,体现了一个品牌强大的繁衍功能。

    三“桥梁”是新闻服务的产物

    1.“新闻服务”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
    强调报纸的服务功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条办报规律。自然,服务读者也是晚报的一个“看家本领”,如今这个功能丝毫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如何服务好读者,是一个值得探讨与思考的问题。“桥梁”的推出,是报纸增强服务功能的一种探索。“桥梁”是在“读者热线”的基础上的一大改进,邀请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到报社“桥梁”编辑部直接回答读者的问题,服务的效率大大增强。
    高校扩招,人人都关心,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浙江,扩招面达80%,一些贫困学生有了就学的机会,但沉重的学费负担还是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于是,我们就广大学生、家长所关心的如何申领助学贷款一事,专门请来省教育厅、浙江大学学工部领导为一些家境贫困的同学开通助学贷款热线,“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哪些条件”、“如何申请”……通过一期的“桥梁”,学生心中都有了底。
    为了改善特困群众的居住条件,让广大市民更清楚地了解杭州市的廉租房政策,“桥梁”为广大读者和房管局领导作了一次“亲密接触”,两个小时无间断的电波,回答了百姓心中迫切想知道的问题。
    2.“新闻服务”的途径在哪里?
    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新闻”如果失去吸引力,就意味着这
    张报纸面临“死亡”。作为报纸,就需要通过新闻作为服务手段。
    “桥梁”栏目的开办打破了以往单个对象的服务方式,将服务上升到群体服务,从而增强了报纸的感染力、号召力,使更多的读者喜欢我们的报纸。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有新问题产生,因而“桥梁”的话题不会断。社会需要解决什么,群众需要了解什么,“桥梁”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媒体究竟靠什么去拓宽信息源,靠什么去赢得百姓的心?在这点上,“桥梁”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从而在报纸和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民心桥”。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