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3年6月1日,星期日(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新闻讲座    
今天,我们需要几个“W”?
 2003-6-1

  编者按:根据许多读者、特别是市县报同仁的建议,本刊从这一期起开设《新闻讲座》专栏。
    《新闻讲座》讲的是新闻采编业务中的ABC。“ABC”之所以还要讲,是因为今日的“ABC”与传统新闻学中的“ABC”已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采编人员看到了其中的变化并付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有的虽感到有变却不知为什么变,也有的则不知其变而囿于旧的方法。当然,还有的变是“变”了,但把一些应遵循的规律、好的传统丢了。
    任何事情只有认识它、理解它,才能把握它、做好它。新闻采编工作也是如此。新闻采编工作的“ABC”虽是最普通的,但记者、编辑人人都会遇到,天天都要用它。把这些虽细小但普遍的新闻实践问题说一说,析一析,可能对同仁们的日常工作会有所启示。
    本专栏将邀请资深记者编辑、在实践中有所创新的青年记者编辑撰稿,或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同时欢迎读者同仁来信点题。
    
    主讲人:周荣新
    讲新闻的ABC,首先就会讲五要素,即五个“W”——时间、地点、谁、什么事,什么原因。这是老生常谈了。今天老调重弹,是因为新闻写作的“脸”在悄悄地变。
    这种变化并非今日始。例如我们看到对某宗事故的报道,常常会读到一句:“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这就少了一个“W”(why)。当然这是正确的缺少。还有,我们为了保护被报道者的隐私,用“某某”甚至用化名来替代,从新闻的严格意义上说,这也缺少了一个“W”(who),这却是必要的缺少。但是,有一种似乎没有缺少但实际是不全的情况,倒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有一次,一家都市报报道了杭州有一景点修缮开放的消息,记者对景点的描写生动具体。由于该景点不太著名,我想知道它处在什么方位,可读遍全文看不出这景点究竟在杭州的什么地方。你说他少了一个“W”吗?没少,不是告诉你在杭州吗?可杭州这么大呀!谢天谢地,他还没有写“浙江有一景点修缮开放”。
    以上讲的是“少”的情况。而新闻报道发展到今天,人们已不满足五个“W”了,而需要更多的“W”。为了说明情况,这里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浙江卫视有一天报道了一条关于车祸的新闻,我觉得做得比较好。说的是杭州市郊那天发生了三车相撞、一人死亡、多人受伤的重大事故,其原因是一辆挂安徽牌照的大卡车因抢黄灯而与横向驶来的车辆发生了碰撞。报道至此,应该说已经完满了,五个“W”也有了。但记者并未到此为止,接着指出,这里是近年来事故的多发地段。为什么?原因有三:一是此地系新旧国道交叉口,车辆多;二是交叉道口较宽阔,许多车辆为争分夺秒常闯黄灯;三是村民不遵守交通规则。记者还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当然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可以看出,由于多了几个“W”,这条新闻就显得比较丰满了。而在过去,后面的内容很可能被删去,因为从传统的新闻定义来看,它们不属于“新近发生的事件”。但事实上,现在的很多新闻不仅会多问几个为什么(why),甚至还会讲到某事件对周边会产生什么影响?它的发展态势如何?应引起人们怎样的思考?等等。这些在传统的新闻写作中更属于大忌,而现在却经常出现。当然,在写作上它是简略的、举要式的,与深度报道有所不同。
    今天我们要求新闻报道多几个“W”,并不只是写作上的“标新”,实在是客观形势的需求。处于今天这样开放的、信息能够速递和扩散的世界中,许多新闻事件与外界的联系、对外界产生的影响,与过去同类事件相比不知要大多少倍。历史上发生过多少疫情,但它对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影响,它所引发的人们的关注度,能与今天的抗“非典”同日而语吗?这是大的。举个小的例子,过去造座桥,修条路,或许只是为了方便人们走路。今天一座桥、一条路可能会改变周边人们的整个生活,并且惠及更大的范围。因此,有许多新闻学专家提出,我们今天的新闻报道、特别是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报道,不能只停留在“告知式”,而应有更多的信息含金量,特别是纸质媒体更应如此。
    同时,由于当今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而接收信息的渠道又很多,因而对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媒体中,谁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高质量需求,谁就有了竞争力。尤其是在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能否多掘得几个“W”,是考量一个记者有多大能力、多高水平的标准之一,是新闻是否具有新意的前提条件。日本学者新井直三说过:“在不被重视的事实中能发现出新的价值,宛如点燃一支蜡烛,重新照亮了它的意义。”日本朝日新闻社社长崛铁藏更是认为:“在多媒体并存的时代,已经报道过的事件中也往往隐藏着独家新闻,记者要去揭开已知事件中的尚未公开的秘密,这是当代独家新闻的一大特点。”据说,在英语俗语中,独家新闻被称作“SCOOP”,意思就是用铲子挖掘地下的泥土。
    当然,在一则新闻中需不需要多几个“W”,需要多几个“W”,要看实际情况而定。由于多了几个“W”,而把报道拉得很长,这也是令人难堪的事。但在采写新闻时,记者有心地去多掘几个“W”是大有益处的。不是有的记者老是打不开思路吗?那么请你在采访时多了解一些事件的情况(what),多问问这些情况为什么会发生(why),它能使新闻的原材料显得充实起来,或者在写作时能在比其他人获得更多新闻资源的有利条件下选择出一个较新的角度。有时候,深度报道、连续报道的思路也可能因此应运而生。
    (作者系浙江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