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3年6月1日,星期日(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突发事件报道探索    
非典报道非常策划
————《每日商报》非典报道回顾
孙军 陆春祥2003-6-1

  虽然是一张新创刊的报纸,但在抗击非典这场突发的战役中,《每日商报》以她特有的年轻,打了一场漂亮仗——报道差异性大,特色明显。
    除了一些规定动作外,《每日商报》主要的报道特色体现在经济特色、思辨色彩及精心策划主题报道三方面,通过对非典事件的本质认识的报道、对事件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读者思考、判断的目的。

    一、注重经济报道,凸显商报特色

    非典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不小的影响,旅游、商业零售等行业更是遭受重创。非典病例发现初期,人们非常关注哪些商品可以防治非典,4月24日、25日,我们连续做了两个整版的《杭城非典相关商品供销搜索》,另外每天在“商情”及“民生”版中,将非典和经济情况结合起来报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对非典相关商品的需求。28日,本报在精心策划推出的《跨越非典新生活》专题报道中,就有经济篇和生活方式篇3个整版,将“后非典时期”的经济奶酪,诸如《保健用品:辉煌会重来》、《中医药业:将从此勃兴》、《保险行业:新契机来临》、《经济轿车:加速进家庭》、《网络经济:开启新生活》等预测性报道,都给读者以全新的感觉。从网上已有的资料看,本报这组前瞻性报道,虽然有些地方还不是很完善,但无疑是吃了头口水,反响也较好。
    如前所述,非典给我们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疫情还未完全稳定的时候,本报就已经开始策划各行各业特别是经济行业与非典抗争,非典之后如何重振雄风的“非典考验杭州经济免疫力”的七篇连续报道。5月7日,推出首篇《杭州经济打响非典反击战》。在这个整版中,既有非典冲击下关于杭州经济的权威信息披露,又有分管副市长专访,还邀请本报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及市经委、市统计局、浙江大学教授等经济专家畅谈观点,分别从企业应保持理智、制造新的市场理念、发挥公共财政关键作用、抓紧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融资等角度,诠释杭州经济如何走出非典阴影。5月8日,第二篇报道的题目是:《杭州旅游业,怎样跨越非典》,分别从现象、行动、反思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既有非典给杭州经济带来灾难性冲击的综述,更注重分析非典给旅游业带来变革的契机。5月9日,第三篇的题目是:《餐饮业:打一场反击持久战》,着重约请杭州十大著名酒店的老总谈如何自救及教训。5月12日,第四篇《商业零售业:危机与契机同在》,分别从商场和超市的角度,分析商场的“安全气囊”、超市的硬伤、应急机制等立论,有家商场的老总来电说,商场的“安全气囊”之说对他启发很大。5月13日,第五篇《杭州会展业:重创之下何时重现辉煌》,邀请杭州较大的会展业公司老总笔谈,就企业如何积极自救和互救、会展业的前途等出谋划策,给人以信心和决心
    ……七篇报道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例证,有理有据有节。一些读者说,这组报道做出了商报的特色。
    另外,本报将商情、资讯版充分整合,突出经济特色。比如,《非典难逆中国经济增势》、《非典将影响杭州经济两个百分点》、《医药企业成非典最大赢家》、《后非典时代的九大商机》、《后非典时期杭城餐饮十大猜想》等深度分析文章,比较全面地分析研究了这些领域的不足及走出困境、再度崛起的可能。

    二、注重言论点晴,突出思辨色彩

    1、每组报道始终用言论的红线贯串。本报充分利用言论资源,几乎在每一组重点报道中,都突出了言论的思辨色彩。4月23日,推出5个专版,其中两个“隔离区专版”,重点做了被隔离的杭州建兰中学一位班主任和50位学生的心情对话,我们在一版以本报编辑部的名义发了《我们读得懂你们的眼睛》的言论,抒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共同扶持、共渡难关的感情和决心,得到了市委副书记叶明及广大读者的赞扬。4月24日,我们在6个专版中,重点做了以“医护人员”为专题的报道,并配发了言论《今天,你们是杭州的英雄》。4月25日,在5个专版中,又将关注的视线转向民工,并配发言论《他们同样需要关心》。4月28日,重点推出8个专版的《跨越非典新生活》,将非典过后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了前瞻性分析,分政府篇、观念篇、家庭篇、情感篇等,并在专版的封面上做了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2000余字的编辑部文章——《关于非典影响生活的若干思考》。在“非典考验杭州经济免疫力”的连续报道中,我们也一直注意言论的提纲挈领作用,比如开篇就有两则“产经述评”——《等待温馨》、《恐慌猛于非典》,非常理性地要求人们认清形势,从而较好地把握了主动权。5月12日,我们在策划“国际护士节专版”时,也将其与抗击非典结合起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题为《我们民族的美丽与骄傲》的编辑部文章,使本报护士节的报道独树一帜。
    2、在时评专栏“声音”中注重深度分析。本报的“声音”自创刊起,短时间内就聚集了一批全国杂文时评名家。在这次抗击非典报道中,“声音”也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4月30日,我们刊发著名杂文家鄢烈山为本报独家撰写的头条文章《钟南山的人格力量》,就“如果追求真相真知的‘专业精神’,能够在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群中都得到发扬,中华民族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定能赢得光明的未来”的精神作了阐述,5月3日,《羊城晚报》全文转载了此文。我们还刊发了较有影响的《口罩为谁而戴》、《危难时刻考验我们的责任意识》、《天天感动》、《建构完善的卫生防疫体系》、《请公布那些有恩于我们的名字》等文章。这些文章从各个角度既阐发了非典带给我们的教训,又前瞻地分析了非典之后的形势,角度新颖,读者反响热烈。

    三、做足主题报道,凸显独家意识

    非典刚袭击杭州时,我们就成立了以编委会成员、本地中心各部主任为主的报道领导小组,针对每天的新情况及时安排报道计划,基本上每天要谈版三次以上,多的时候达到五次,做到随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集思广益,精心整合,使本报的非典报道不断出彩。比如,4月28日的“非典跨越新生活”八个整版,5月7日起推出的连续报道“非典考验杭州经济免疫力”等,都是全体编采人员集思广益的结晶。5月19日,本报又推出《一座城市和一种疾病的战争》八个专版,选取了抗击非典比较典型的七个行业人物,有写市卫生局副局长的《非典让我凌晨上岗》,有写省抗非典紧急救治小组组长的《我们别无选择》,有写派出所民警的《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句话》,有写中学校长的《非典过后,建兰盛开》,有写餐馆老板的《我的新餐馆遇上了非典》,有写杭州至北京列车长的《这趟车绝不能停》,还有写的士司机的《我们终归要将非典搞定》……在采写这些人物时,倾听他们的诉说,运用文学的笔法,侧重精神层面描述,突显杭州人民在抗击非典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著名作家王旭烽还我们撰写了《在透明中穿越非典》的专版前言。
    总起来说,到本文截稿时止,《每日商报》的非典报道基本遵循着这样的思路:以新颖的经济视角,个性人文的笔触,点睛画龙的言论红线,讲述我们这座城市在抗击非典中表现出来的平凡和不平凡的故事;由事件而人物而精神,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
    (作者孙军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每日商报》总编辑,陆春祥是新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