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3年6月1日,星期日(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专题研讨·坚持“三贴近”改进新闻报道    
“三贴近”的几点思考
江坪2003-6-1

  “三贴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

    3月29日,中央政治局开会专门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的意见》,认为这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促进和带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要求新闻单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党中央将“三贴近”作为新闻宣传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意义十分深刻。因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上来,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来,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进一步落实到实现群众根本利益上来,尊重人民群众愿望,体现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对于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都有很多重要论述。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国工人》所作的发刊词中就说:“《中国工人》将以通俗的语言解释许多道理给工人群众听,希望这个报纸好好办下去,多载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邓小平同志1995年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多,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他还说:“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明确地说:“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最近提出的《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的意见》,并向新闻工作提出“三贴近”的要求,是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殷切期望是一脉相承的,深得党心民心。

    “三贴近”:众多媒体积累了丰富经验

    长期的新闻实践,众多媒体在“三贴近”中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将新闻报道的着力点放在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所决策的运筹过程上。
    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是源自群众的实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是新闻报道的重大主题。如何报道好这些决策的背景、内涵、实施和成果,是“三贴近”的重中之重。
    我国亿万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与非典作斗争,是前段时期新闻报道的一个重大战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新闻工作者通过手中的笔、话筒、摄像机向全国人民迅速传递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大措施;满腔热情地报道广大医务人员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迹;报道各地区、各部门在防治工作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和防治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宣传社会主义大家庭患难之际见真情的人际关系。总之,各类媒体用中央精神统一人们的思想,弘扬民族精神,鼓舞斗志,努力为非典的防治工作加油鼓劲。新闻工作者作为防治非典的前沿战士,受到广大读者、听众、观众的赞扬。
    2、注意从群众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各类新闻报道如何从群众角度去观察思考、选取材料、认真写作,是“三贴近”的关键所在。
    今年年初,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换届,新一届政府如何执政为民,这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大事。通常,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领是通过会议告知大众的,那么这种会议新闻是否可以从群众角度提出问题呢?人民日报驻浙江记者鲍洪俊采写的《省长一怒为“低保”》,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这篇新闻取材于新一届政府的第一次会议,其中写道:“新任省长在讲话中突然脱开讲稿,严厉批评个别干部漠视群众利益的言行:‘有位县长居然跟我说,财政困难,无力解决困难群众的低保费用。这位县长,你自己应该脸红。财政困难,少买一辆轿车,能够解决多少困难群众的生活急需!’在这次讲话中,新省长一席服务群众、执政为民的肺腑之言,使与会者深为感动。……”记者敏感地抓住会上发生的这个细节,以具体形象的描述,吸引了读者,感染了读者。可见,会议新闻的创新是大有可为的。
    日常生活中的米袋子、菜篮子、环境卫生、城市就业、物价、住房等问题,是老百姓每天都接触、都关心的问题,如何从百姓的角度作报道,也是“三贴近”必须做到的。比如,有一年正当物价上涨尤其是蔬菜价格上涨,老百姓啧有烦言之时,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节日追踪问菜价》的报道并发表评论,解答了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蔬菜价格猛涨之原因是中间环节攫取暴利。
    3、努力从读者切身感受中写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宣传成就的报道中,如何将宏观的实绩化解为微观的一个单位、一户人家的切身感受,这是“三贴近”中需要强化的重要内容。人们说:“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就是这个意思。
    有几个实例,给人以众多的启迪。
    一个是浙江日报的《钱江浪花》专栏,它以“点滴浪花汇成钱江大潮、典型事例展示浙江之路”为主题,运用大量形象生动、具体鲜活的典型事例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歌颂邓小平理论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展示浙江人民的创造精神,既为浙江人民昨日的成就喝彩,更为浙江人民更加辉煌的明天呐喊。
    一个是钱江晚报的《家有喜事》专栏,它将发生在千家万户中层出不穷的一桩桩喜事,如同五彩缤纷的节日礼花,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共同感受祖国的欣欣向荣,人民的美好生活。
    一个是人民日报的《信手拈来写变化》专栏,它是写那些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的、如果不经点明、连身在其中的人都未曾察觉的变化,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由一点一滴、一枝一叶来反映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提高。这些短小生动的故事,主题深刻,内容丰富,犹如夏夜清风沁人心脾。
    4、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写新闻。
    如何突破规范化、程式化的思维定势,运用形象思维写新闻,是增强报道效果,实践“三贴近”的一条重要途径。
    运用形象思维写新闻,要求记者不但用嘴问、用耳听、用眼看,还要用脑子想,在有些现场甚至需要伸手掂一掂,迈步走一走,亲身感受一下,这样就有可能将呆板的“平面图”变成动感的“立体图”,使读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比如,江南有一个城市的环保工作经过多年努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记者在报道中写道:“……滚滚而来的数吨印染污水,经过撒味精般撒入微量的新型混凝剂,酱油色污水转眼变清,投放其中的金鱼、鲫鱼,摇头摆尾地游得欢!”这条新闻,形象地展示了一个个镜头,使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觉得真实可信。
    令人欣喜的是,新兴的网络新闻也在这方面有了不少的创新。《人民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的报道中,策划了“80个故事”、“80个人物”和“80个词汇”,以具体形象的实事,成功地宣传了这个重大的主题。
    5、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
    改革报道形式,是“三贴近”的一个基本要求。好的报道内容,一定要有好的表现形式配套。目前,许多报纸在形式创新中大体有以下几种:
    ①改革版面。从报纸的版式、组合到个性设计,都有创意,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即体现时代特征,方便广大受众。
    ②强化图片。新闻摄影是报纸新闻报道的两翼之一,如今已进入读图时代,及时、动人的新闻图片,无疑是读者喜爱之点。
    ③创新专栏。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适时开辟有针对性的专栏,给受众一个系统的、形象的、深刻的印象。
    ④扩大信息。如何在有限的版面里,为受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这是媒体的一个着力点。
    ⑤事件链接。在报道每一个重大事件或活动中,如何将新闻背景以及与事件有关的资料链接发布,这也是受众欢迎的形式之一。
    6、加强与受众交流,组织群众参与。
    受众参与媒体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是党的新闻工作“开门办报”的优良传统,也是“三贴近”的直接体现。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冬天,钱江晚报曾组织过“读者义务抢修队”,为杭城众多水管冻裂的家庭排忧解难,既弘扬了人民大众高尚的社会公德,又增强了受众和媒体的亲和力。如今,受众参与媒体的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去年金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为了扩大西湖南线工程竣工的影响,策划组织了《杭州十万人拥抱西子湖》的大型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接着,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又策划组织了《天下西湖聚西子》的活动,邀请全国26个有西湖的城市代表来杭参加西湖博览会,也颇有影响。
    7、要反映生活、服务生活,也要干预生活、引导生活。
    贴近生活,当然要准确反映生活,热情服务生活,但是对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一定要积极干预,正确引导,实行舆论监督,这也是“三贴近”的题中之议。
    当前在与非典作斗争中,有少数惟利是图的不法商人,以防治非典名义,哄抬物价,销售伪劣商品,大肆攫取不义之财。对于这种危害广大群众的恶劣现象,一旦察觉,媒体就要及时曝光,使发黑心财的人受到谴责和严惩。
    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一些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动向。比如,有一年南京一家物业公司提出开发牛奶浴以“满足一部分消费者高层次的需要”,当地媒体一经查实,便在报上公开揭露,及时制止了这种反常事件的发生。
    8、要定期做好受众意见调查。
    有句话说得好:“你心中有受众,受众心中就有你。”各种媒体是办给广大受众看的,如果办媒体的人不了解或者很少了解受众的合理需求,就不可能把媒体办好,“三贴近”也就无从谈起。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为了广大受众,这是“三贴近”的根本目的。
    做好受众意见的调查,许多媒体已经形成制度,每年一次或者一个重大报道过后做一次调查。
    最近,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开展了一个2003年度大型读者问卷调查活动。新民晚报用一个整版篇幅刊登问卷,从“阅读习惯”、“版面内容”、“广告与订价”、“读者资料”和“联系方式”等五个方面、31个问题,求教读者,这是值得赞赏的。

    “三贴近”: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修养的源泉

    1、思想修养。
    “三贴近”,要求新闻工作真正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归根到底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作风,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这是实事求是的基石。只有贴近群众,了解广大群众的实际,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从中吸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坚持实事求是。
    贴近者,贴心也。媒体“三贴近”,就是要和群众心心相印。新闻报道如果不贴近群众,群众不爱看、不爱听,导向也就失去了服务对象。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媒体的本质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新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三贴近”变成“三脱离”,那么新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作风修养。
    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作风有丰富的内涵。发扬深入调查研究之风,对于做到“三贴近”,具有特殊重要性。它是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在新闻工作中的结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群众中去,到群众中来,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脱离群众、浮在上面的作风,就失去了根。不了解丰富的实际生活,不知道群众甘苦,缺乏生动细节,把握不准大局,也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三贴近”绝非一蹴而成,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长期地、无条件地实行,持之以恒;“三贴近”也绝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是要身入、心入、情入;“三贴近”,不可为某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要多分析、多思考,从中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
    3、文风修养。
    文风是作风的延伸,是人们以语言、文字、图像进行交流过程的一种作风。文章写得如何,受众爱不爱接受,这对于新闻宣传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当前文风中的主要问题是,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不求实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缺乏亲近感;老文体、老路子、老面孔,新闻体裁模式化,缺乏创新;语言枯燥,文字冗长,内容干瘪;缺乏受众意识,没有群众语言,等等。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实事求是。有了这一条,新闻就真实可靠,不会胡编乱造;新闻就会明白易懂,不会单调枯燥;新闻就会创新发展,不会套话连篇。总之,新闻文风既要适应新时期广大受众的需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又要进行正确引导,这其中就贯串着一个核心问题:实事求是。